這兩天,“中國新建建築壽命不超30年”之說在網上瘋傳。此類說法的源頭是2010年4月6日《中國日報》報道稱,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稱目前國內新建建築平均壽命僅有30年。然而,準確的說法是:“一些城市採取變更規劃、拆建房屋的方式來盤活原有土地,城市房屋建築壽命普遍較短,平均不到30年,僅為設計壽命的一半。”這一結論,顯然不能與“新建建築平均30年壽命”說法畫等號。
  4日,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曆史的居民樓突然倒塌。於是“30年說法”又來了,且這次是新華網發的文章。又有了新的調查結論?筆者反覆讀了報道全文,卻發現其依據仍是老說法。
  上世紀80年代後,我國各地城市化建設提速,大批樓房密集建成,一些劣質建築進入“質量報複周期”,強調這個問題,可以敲響警鐘,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同時,要嚴格依法保障新建建築平均壽命達百年,這是當務之急。但,不能由此就輕率地說“目前國內新建建築平均壽命僅有30年”,一定要拿出科學統計數據。
  由此事想到,提醒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關註,出發點並不錯,但為了強調其重要性,把現狀說“過”一些,這就不妥了。特別是有些問題的確很嚴重,但不能反正已經灰了,就塗黑。有些人認為,對缺點和不足說“過”一些,有利於提高對問題的重視和及時解決。其實不然,對問題的不實評估會引起混亂和恐慌,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。
  我們不應隱諱自身的不足,但對存在的問題要做深入的調查,掌握科學而有說服力的數據。特別是涉及面極廣的民生數據,更要精準統計,慎重公佈。歐美國家為了得到某一類健康數據,往往要做長達幾十年、覆蓋十幾萬人的追蹤和調研,最後由政府部門權威發佈,在說法上做到統一規範,以免擾民恐民。美國倒塌一座橋,要幾年才出事故原因報告。這不是做事慢,而是要科學準確,令人信服。這種科學態度和嚴謹做法,值得我們借鑒。
  (原標題:“新建築壽命不超30年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g22fgum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